摘要:在无限复杂的互联网社交环境中,所有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,如何做精准传播?
而几乎所有互联网平台,都号称自己有大数据,都能精准触达精准用户。这一点我或许认同,但我想聊另一个问题,精准用户就是精准传播吗?
比如我的社交数据,如果在某个信息流中看到保险广告,即便讲的非常真诚,大概率我还是不会购买。
很多企业情况都一样,除去品类与内容的差异,每一位用户每天会“经过”无数广告,会看见很多广告,认真看的也就几个,形成转化的可能没有。
针对精准用户的传播,可能并不是精准传播。
所以,不应该只盯着精准用户,需要从传播策略,传播方法上重新思考,什么是精准传播。
接下来聊一下,从传播策略与方法,从消费者个体感知层面聊,或许能给大家带来点新启发。
现在做数字营销面临一个选择,做深度还是做广度?
大多数品牌战役通常选择做广度,以便在结案报告中写上曝光多少亿人次。选择多平台一起做,以便多放几个logo显得花样繁多。
做个比喻,其实也是真实发生的案例。
一个品牌一个月之内,在全网以及线下投放2个亿的媒介费用,几乎每个平台都放了预算,在数字营销KOL层面也花了大钱,硬广加KOL一起上。
得到了很漂亮的数据,按数据来说,全国人民每人看过2次以上。但最终效果却非常一般,但没关系,品牌经理说这是品牌广告不负责转化。
在品牌端看来,我们一个月花了2个亿,广告简直是铺天盖地,感觉“刷屏”了所有人。
而实际上用户的个体感知,可能只是路过了一次,是一天看到1000+广告中的一个,甚至当时就忽略了。那这2个亿的广告费几乎全部都是浪费掉的。
所以我的观点是做深度传播,针对一个小群体,针对一个圈层,一个平台做深做透,至少成为用户一天之内记忆最深的。针对100万用户深度传播,可能大于10亿大众曝光。
深度传播的方法或会因用户、平台、品牌属性的不同而不同,但总结来说,就是创造用户的个体感知,或许用信任的人对其触达,或许是公共媒体的多维度重复覆盖,或许是别的。
我们应该将精准用户与精准传播区分开,精准用户是基础,如何针对精准用户有有效传播,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常常有舆论感知很强的传播,花巨款承包一个核心广告位,这样做的结果,当然能够产生比较好的舆论效果,媒体会报道,从业者会关注,但用户的个体感知有限,需要配合其他传播并行。
以上聊的,实际是个体感知加上舆论感知,而舆论更多也是服务个体感知,最终达成的目的,是让精准用户对品牌形象认知更加清晰,品牌凝聚力更强。
找到某一个用户群体,选择值得用户信任的媒介,或者是KOL,或垂直社区,或兴趣社群等等,进行超越广告的沟通。让这次沟通与每天路过的无数广告区分开,产生更强的个体感知。
然后,在结合大众媒体的事件性投放,或者是一线卫视、央视、地标大屏,报纸媒体等等,是上一步触达受众更关心的大众媒体。
大众媒体的曝光用以辅助垂直传播,同时能够溢出更多曝光。以此巩固精准用户的个体感知,达到更高效的精准传播。
或许还有其他传播策略,根据不同的品牌品类,用户习惯,来进行媒介组合,创造更强的个体感知。
今天梳理了精准传播。两个知识点:
一是精准用户不等于精准传播;
二是创造更强的个体感知,而不能只顾舆论感知。